华人网

查看:7623 回复:0 发表于 2022-2-23 17:02
发表于 2022-2-23 17:02:21 手机端"华人网"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古代文学史提要(连载 一)中国上古歌谣的产生及特点 [复制链接]

       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上古歌谣是人类文学最早的样式,它是从生产劳动中产生的。
      原始人出于对劳动的需要,为了协调动作,减轻疲劳,往往发出有规律的呼声,产生节奏。这简单的节奏就是音乐节拍和诗歌韵律的起源。随着语言的发展,在有节奏的呼声间歇中加上一些能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语言,就成为简单的文学创作。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就有关于上古歌谣起源于劳动的记载。例如《淮南子.道应训》说:“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所谓“邪许”,就是劳动呼声,也就是萌芽期诗歌的原始语言。如果在呼声的间歇中加上一些即便是最简单的语言,如《候人歌》:“候人猗兮!”(《吕氏春秋.音初篇》)只是在“兮”“猗”的呼声上添了两个词,便成了有意义的诗歌。
        中国上古的一些歌谣表明,它们的产生和内容是同生产劳动密切相关的。例如《骨氏春秋·古年篇 》中纪載的葛天氏之乐: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八阀中的“迷草木”、“奋五谷”、“总禽兽之极”反映了牧畜、耕种和狩猎等劳动内容,“敬天常”、“依地德”则反映了原始人对于与生产有关的气候和土壤的重视。又如相传为伊耆氏的《蜡辞》: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礼记、郊特性》)
       这首歌谣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大自然的希望和对生产劳动的祝愿。诗中命令土、水、昆虫、草木都要按照人的意志行动,不要危害庄稼和人民生活,充分反映了上古人民战胜自然、支配自然的意愿和信念。再如(《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所载的《弹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这是一首比较原始的猎歌,它叙述了符猎的全部过程,反映了渔猎时代的社会生活。
      从以上几首原始歌谣可以看出,它们直接反映了上古人民从事的生产劳动,也反映了他们对大自然,对增产增收的希望,与生产劳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上古歌谣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诗歌与音乐、舞蹈相结合。
       葛天氏之乐在表演时三人手拿牛尾巴,投足而歌 就是这一特点的最好说明。在原始人刚刚学会说话,记录语言的文字还没有产生之前,是不可能出现单纯的文学作品的。因此,
诗歌、音乐和舞蹈融合在一起就成为原始人进行集体文艺活动的一般形式。这种形式的本身也是由原始人从事集体生产劳动的现实生活所决定的。
      上古歌谣的另一个特点,是带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如伊耆氏的《蜡辞》,虽然是以祝辞的面貌出现,但本质上实具有“咒语”的作用。因为从词句和语气上看,与其说是祈祷,不如说是命令。诗歌的作者相信语言的力量可以控制自发的害人的自然现象,他在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又如前面我们所提到的葛天氏之乐,它的大部分内容也反映了原始宗教。所以说,上古歌谣与原始宗教是有密切关系的。

回复

使用道具 打印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西范爱热闹

华人网免责声明:本站内容均为网友自行发布或转载网络公开内容,如涉及文字/图片版权违规或侵权可邮件处理。本站为公开内容载体,对用户发布内容仅承担基础违法筛删,其他责任发布者承担。

发表新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