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网

标题: 为啥会出现中美贸易战呢? [打印本页]

作者: HDLH0402    时间: 9 小时前
标题: 为啥会出现中美贸易战呢?
中美贸易战:根源、发展与展望

2018年以来,中美贸易战成为全球经济领域备受瞩目的焦点事件,深刻影响着两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格局。这场贸易战的爆发并非偶然,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其走向和结束时间也充满不确定性,受到众多因素的交织影响。

一、中美贸易战产生的原因

(一)经济层面

1. 贸易失衡问题:长期以来,美国对中国存在较大规模的货物贸易逆差。以2017年为例,美国对中国的商品贸易逆差达3752亿美元 。美国部分政客将此视为中美贸易不公平的体现,认为是中国的贸易行为导致美国相关产业受损、就业岗位流失,进而成为挑起贸易战的一个重要借口。但实际上,贸易逆差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从全球产业链角度来看,美国经济向金融和服务业转型,制造业岗位大量向海外转移,中国处于工业化阶段,承接了制造业环节,成为世界工厂,这种产业分工格局决定了贸易失衡局面。同时,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特里芬难题”、美国国民低储蓄高消费习惯、国际贸易统计制度和中美统计方式差异以及美国对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限制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贸易逆差。

2. 产业竞争与遏制: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特别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推进,中国在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取得显著进步,如在5G通信、高铁、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方面,对美国相关产业形成了竞争压力。美国担心中国产业升级后会与自己形成直接战略竞争,威胁其在高新技术领域的领先优势以及全球霸主地位,因此试图通过贸易战来遏制中国高端制造业发展,延缓中国崛起进程。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公布的加征关税清单中,涉及产业几乎全部集中于“中国制造2025”所支持发展的产业。

(二)政治层面

1. 选举与政治利益考量:美国国内政治生态中,选举政治影响着政策走向。一些政客为了迎合特定利益集团或争取选民支持,将贸易问题政治化,把贸易战作为获取政治资本的手段。通过对中国发动贸易战,向国内部分产业利益群体展示保护姿态,承诺解决就业和产业发展问题,从而在选举中获得支持。

2. 战略遏制与地缘政治:美国作为全球霸主,对中国的快速崛起心存忌惮。从地缘政治角度出发,美国试图通过贸易战等手段,在经济、政治、军事、地缘政治和文化上对中国进行全面施压、围堵和遏制,以维护其全球霸权地位,确保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权。美国拉拢盟友组建排他性经济联盟,如推动“印太经济框架”,试图在经济上孤立中国,减少中国在全球经济和地缘政治中的影响力。

(三)技术层面

1. 技术封锁与垄断维护: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技术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美国在许多高科技领域拥有领先技术和知识产权,为了维护其技术垄断地位,防止中国在关键技术领域实现赶超,美国利用贸易战配合技术封锁,限制技术转让和中国企业对美国技术的获取。美国对华为等中国高科技企业实施制裁,限制芯片等关键技术和产品出口,阻止华为在5G通信技术领域的全球拓展。

2. 知识产权争端:美国指责中国存在侵犯知识产权、强迫技术转移等问题,以此为理由在贸易谈判和贸易战中向中国施压。但这一指责存在夸大和不实成分,是美国为其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寻找的借口,其本质目的还是限制中国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插播一条广告=碧通环球国际物流,可出口普货,家具超大件,食品,潮牌,化妆类,集运货物等等,咨询热线13728609475

二、中美贸易战发展历程回顾

自2018年贸易战爆发以来,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与变化:

1. 2018年 - 贸易战爆发,首轮交锋:2018年1月,特朗普宣布对太阳能电池板和洗衣机征收关税,拉开贸易战序幕。随后,双方关税措施不断升级。美方先对中国500亿美元商品加税25%,再对2000亿美元商品加税10%,后升至25%;中国则对美国大豆、汽车、化工品等600亿美元商品加税5%-25% 。12月1日,G20峰会达成停火协议,美方暂缓对2000亿商品加税,中方承诺扩大采购美国农产品。当年中国对美出口6335亿美元,下降12%,美国对华出口跌30%,中国顺差达3233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2. 2019 - 2020年 - 持续升级与短暂缓和:2019年,美国制裁华为等中国企业,对30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税15%;中国对600亿美元商品加税5%-25% 。2020年,双方签署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美国暂停加税或下调税率,但随后又进一步限制华为芯片供应。中国商务部发布《不可靠实体清单规定》。这期间,2019年中美贸易额降至5412亿美元,2020年因中国对美医疗物资出口激增,中美贸易额升至5800亿美元,中国顺差保持在2800亿至3164亿美元。

3. 2021 - 2024年 - 政策延续与局部升温:美国对中国电动汽车、半导体加税100% ,锂电池加税25%;中国对美煤炭、液化天然气加税15%,对稀土实施出口管制。尽管贸易战持续,但由于中国对美“新三样”(电动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出口爆发,2021年中美贸易额反弹至7594亿美元,顺差反弹至3963.7亿美元,2022年贸易额7500亿美元,2023年贸易额降至6600亿美元,2024年贸易额回升至6882亿美元,中国顺差3610亿美元(未计入转口贸易),较2018年扩大近12% 。

4. 2025年 - 贸易战再度升级:2025年,美国2月4日起,对所有中国输美商品加税10% ,取消小额免税;中国2月10日起,对美煤炭、液化天然气加税15%,原油、农机等加税10% ,并对稀土实施出口管制,开出不可靠实体清单,向世贸组织起诉。此后,双方关税进一步加码,4月9日,美国对中国实施34%的对等关税政策正式落地生效,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关于中美经贸关系若干问题的中方立场》白皮书,次日白宫宣布美国对中国产品征收的额外关税提高至145%,4月11日,中国对美关税提高至125% 。然而,近期美国白宫表示中美贸易协议谈判进展顺利,双方正在就潜在协议的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磋商,美国财政部长也预计未来对华关税将大幅降低 。

三、中美贸易战预计结束时间分析

中美贸易战何时结束难以准确预测,受到诸多因素影响:

1. 美国国内政治因素:2026年美国中期选举临近,贸易战政策走向对共和党的竞选压力产生影响。如果贸易战持续导致美国国内经济问题加剧,如通胀高企、相关产业受损、民众生活成本上升等,可能会迫使特朗普政府调整贸易政策,推动贸易战降温。反之,如果美国国内政治氛围和部分利益集团继续支持强硬对华贸易立场,贸易战可能持续。美国本土企业因供应链断裂和成本上升强烈反对高关税,全美零售联合会测算显示关税已导致民生商品价格上涨22%,这可能促使政府在贸易政策上做出改变 。

2. 经济形势与利益权衡:从中美两国经济形势来看,如果双方经济都面临较大下行压力,贸易战对经济增长、就业、企业利润等负面影响愈发显著,那么双方出于经济利益考量,更有可能通过谈判来缓解矛盾,寻求达成贸易协议以结束贸易战。若一方经济形势相对较好,可能在贸易战中更有底气坚持。中国庞大的内需市场、与“一带一路”国家不断扩大的贸易合作以及科技自立自强的推进,使中国在贸易战中具备一定韧性。而美国面临6.5万亿美元美债到期危机、供应链危机和国内通胀压力,经济层面的困境促使其有动力推动贸易谈判。

3. 全球经济形势与国际舆论:全球经济相互依存度高,中美贸易战对全球经济增长、国际贸易秩序和全球供应链稳定造成严重冲击。如果全球经济因贸易战持续萎缩,各国可能联手促使中美谈判解决争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报告显示,全球经济增长率或因贸易战持续下调。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出于自身经济利益考虑,也不希望贸易战无限期持续,其态度和行动可能对中美贸易战走向产生影响。中国在联合国发起特别会议,指控美国单边关税破坏全球贸易体系,展示与其他国家贸易增长数据,争取国际舆论支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贸易战的发展态势。

4. 关键领域谈判进展:中美贸易谈判涉及技术转让、知识产权保护、农业贸易、金融服务等多个关键领域。目前双方在这些领域仍存在分歧,若能在未来谈判中就关键问题达成一致,如美方在关税调整、技术封锁解除方面做出让步,中方在市场开放、贸易平衡等方面做出回应,将为贸易战结束创造条件。中方新任贸易谈判代表强调“平等对话”,要求美方先撤回加征关税,美方工作组计划三个月内制定“关税调整框架”,可能部分降税以缓解通胀,这些谈判动态将影响贸易战的最终走向。

中美贸易战的产生有着经济、政治和技术等多层面原因,其发展历程曲折复杂,结束时间充满不确定性。但从长远来看,合作共赢才是中美经贸关系的最佳选择,通过平等、理性的谈判解决争端,不仅符合两国利益,也有利于全球经济的稳定与繁荣。






欢迎光临 华人网 (https://chineseol.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