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哪里人?” 当被记者问及这个问题,马来西亚侨领、企业家林振辉不假思索地答道:“我是福建人。”流利的普通话里带点软糯的“闽南味”。 1911年,林振辉的曾祖父离乡远下南洋。从清贫的橡胶园劳工到大马“加油站大王”,这个家族在马来西亚落地生根百余年,到林振辉一辈已是“侨四代”,但他仍习惯把祖籍“中国福建安溪”写在诸多身份之前。日前,林振辉在来沪参加研学活动期间,接受了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专访。 希望孩子以后回中国接受高等教育 记者:您的父亲林利星,被誉为大马“加油站大王”,他对您有什么影响? 林振辉:父亲出生在马来西亚森美兰州老港小镇,年轻时日子过得穷苦。上世纪70年代,马来西亚很多地方还未通电,需要点煤油灯,父亲从那时候开始卖煤油起家,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后来,电力逐渐普及,煤油需求减少,父亲转到加油站行业谋求新的机遇。马来西亚过去都是欧美品牌开办加油站,我父亲作为老百姓,是第一个开办私人加油站的,这是很有魄力的一件事。 事业做大后,父亲在教育特别是华人教育方面做了很多。他说过一句话:“取之社会,用之社会。”他觉得赚到了钱、有了影响力,就要回馈社会。那什么样的方法合适呢?直接给钱,帮助是一次性的,但如果是资助教育,这种影响可以世世代代地传承下去。因此,在捐助华人教育上,父亲一直是不遗余力地去做,包括支持学校建设、设备更新等,这种精神也影响了我。 记者:现在,您也成了两个孩子的父亲,对他们的教育有什么规划? 林振辉:我的两个儿子分别是14岁、10岁,正是中小学的阶段。因为他们从小就在马来西亚的华文小学念书,所以现在中文非常好。学中文一定要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开始,以后传承文化就不会有代沟。 在我小时候,父母辈可能还会认为以后一定要去英美念书,因为西方的教育比较新、比较前沿。但到我这一辈,想法已经不一样了,有机会的话,我希望孩子们以后能进入中国的顶尖学府接受高等教育。因为中国越来越发达,很多科技和理念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越了西方,中国的顶尖大学也不输给别人。我想,如果华侨华人的下一代能来中国学习,再把国内的文化和理念带到全世界,这种教育的成效在下一个十年就会慢慢显现出来。 华侨华人是融通中外的使者和纽带,而接力棒最终要交到青年手中。中文教育必须从孩子抓起,千万不能“断层”,希望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能把中华文化和中文教育带向全世界。 印度人、马来人也爱念华文学校 记者:在马来西亚,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如何? 林振辉:在马来西亚,你跟任何一个华人去聊,他们第一反应都不会说“我是马来西亚人”,而会说“我是福建人”“我是客家人”“我是潮州人”。尽管身在海外,但大马华人家庭大多说中文、讲方言,沿袭着中华传统节俗与生活方式,我们的语言和思想观念同国人没有区别。 文化同根、血脉同源,华侨华人与祖国心灵相通、命运相系。我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中国的火箭发射得多高,海外华人的头就抬得多高。 我已经是马来西亚第四代华人了。很高兴的是,我们的语言沟通完全没有障碍,很多华人同胞甚至在马来西亚经济、政治领域都有了影响力,这是很幸运的。 当然,这不是轻松得来的。首先是教育,马来西亚华人经过了很多代人的努力,建立了完整的中文教育体系、文化体系。目前,马来西亚有1298所华文小学、73所独立中学,完全以中文进行教学,都是经政府同意办的。很有趣的是,这些学校不只有华人孩子念,还吸引了印度侨民、马来人、伊班人等,他们认为华文学校条件设施更先进、教育质量更好。 其次,血缘性、地缘性之类的华人社团在马来西亚非常活跃,这也是保存中华文化的重要方面。华人社团会在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组织庆祝活动,其影响不仅限于华人群体,还逐步延伸出马来西亚独特的文化。比如,二十四节令鼓,听上去非常有传统中国味,但却是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创作;“捞生”,是马来西亚华人发明的春节传统,寓意“越捞越升”。 当然,文化融合是双向的,我们也主动地融入当地文化,共享马来、印度人的节日和美食。我真的希望,全世界华侨都能做到进入、融入当地,让当地人接受我们,我们也接受他们。 记者:讲好中国故事,华人华侨能发挥什么作用? 林振辉:把“根”传承下去很重要,华人子女首先要学好中文、了解中国文化,才能在了解的基础上去发挥影响力。在马来西亚以外的一些国家,华人子女缺少中文教育机会,不懂中文、不懂中国文化,这非常可惜。我想,是否可以在全世界合适的地方办一些中文国际学校,把国内先进的教材课程、教育方式和理念引进来,与国内的教育体系有一个衔接,这样既满足海外华人子女接受中文教育的需要,又能解决部分中国外派工作者子女的教育问题。 说到讲好中国故事,其实有不少华侨华人后代子女,在全世界各个领域担任着重要职位。比如,我曾去澳大利亚访问,当地某级别的部长就是马来西亚华人,后来移居澳大利亚。像这样成功的华人子女们,流淌着华人血液、了解中华文化,又在各自的国家和领域有一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如果能与他们加深团结、增进交流,比如邀请其回中国参观访问,了解中国今天的发展建设成就,当他回到住在国,就能给更多人带去中国的新思维、新理念,这种文化的影响是无形的,却能产生深远的效果。 华侨华人能为“一带一路”牵线搭桥 记者:您怎么看待“一带一路”倡议? 林振辉:“一带一路”最早提出的时候,华侨华人还没什么概念。这些年,我们慢慢了解到来龙去脉、具体的做法和希望达成的目标,从心底里很敬佩。中国不是采用霸权和武力,而是希望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共赢、共享、共同进步,带领大家一起把经济发展起来,搞好经济才是真正惠及世界的好事。因为疫情的关系,现在全世界经济都面临挑战,包括马来西亚。因此,马来西亚非常期待和中国密切合作,尽快推动经济复苏。十年过后,我们再去看整个世界的经济大演变,我想中国一定会成为一个更重要的经济体,大家都在努力。 记者:华侨华人如何拥抱“一带一路”? 林振辉:对华侨华人而言,“一带一路”带来很大机遇,大家可以参与项目投资、建设,和国内建立更紧密的商务交流合作。 更重要的是,华侨华人是对接人、纽带,能发挥牵线搭桥的作用。中国企业要“走出去”,世界各地的华人是最容易联系到的人,有地位、有影响力的华人甚至能参与谈一些事情。比如,企业要来马来西亚考察、洽谈,我们这群人就可以基于多年的人脉积累,很清楚地告诉他,应该和哪些方面、哪些人对接,甚至可以直接带他去见有关方面的负责人。总之,“一带一路”可以通过华侨华人实现更顺畅的合作。 有机会的话,想在上海浦东安家 记者:这是您第几次来上海?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林振辉:我每年至少来六次国内,差不多每两个月来一次,到上海的次数多到数不清。上海是个开放包容的大都会,非常欢迎华侨华人,也欢迎海外的投资者、世界各地的顶尖人才。 2002年,我第一次来上海,那时候住浦西静安一带,觉得这边的老房子很有感觉、很舒服。二十多年过去,上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浦东,从基本以农田为主发展成今天繁华的样子。可以说,我是看着这座城市演变的,由衷敬佩做城市规划的这群人。今天,我越来越觉得浦东还蛮适合居住的,生活便利、有很多好的学校。有机会的话,未来希望能和家人在上海浦东安个家,真正成为这座城市的一部分。 人物小传:林振辉,祖籍中国福建安溪,马来西亚企业家,出生于马来西亚森美兰州,马来西亚实业家兼慈善家拿督林利星的次子。现任胜集团执行总裁兼马来西亚石油公司FIVE的董事经理、马华波德申区会主席、马来西亚宗乡青教育及慈善基金会董事主席。于2008年获封马来西亚SSAP拿督斯里勋衔。 |
华人资讯网
Copyright © 2014-2024 chineseo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人网